發布時間:2023-08-07 10:57
近年來,大竹縣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機遇,堅持黨建引領、區域協同、發展共享,積極構建和諧穩定、共建共享的邊界治理新格局,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邊界區域共建共治。
突出黨建引領
變“地域壁壘”為“雙向互融”
據介紹,大竹縣實施組織共建,成立聯村黨委8個,建立“書記工作室”“黨員聊天室”16個,推動成效差距互講、發展建議互提。召開毗鄰黨建推進會、“黨員開會了”主題黨日10次,圍繞民生服務、陣地建設、產業協作等開展互訪互學,打通“斷頭路”7條、“斷水渠”5條,架起“連心橋”4座。
“為促進思想共融,我們選派組織、政法、民政等方面干部55名,組建邊界治理駐村組,消除因道路交通、民生保障等發展差距形成的群眾思想‘疙瘩’?!睋笾窨h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,大竹縣通過舉辦區域“采茶節”“櫻花節”“四季鄉愁”等民俗文化活動6場,促進群眾交流融合。并選聘種養大戶、農業能手建立“鄉村人才庫”,開展技術培訓20余場,帶動毗鄰鄉鎮發展高山蔬菜、苧麻育種、花椒等特色產業。推動就業信息、流動人口登記、政策咨詢等入駐邊界村黨群服務中心,發布《明月山綠色發展機會清單》,帶動招商引資、就業創業等信息雙向流動。
突出區域協同
變“資源競爭”為“優勢互補”
為搭建交流平臺,大竹縣建立縣級黨政聯席會議、分管領導協調會議、聯合辦公室、專項辦公室四級工作體系,協同搭建“有事來協商”“渝事好商量”議事平臺,與重慶市梁平、墊江等毗鄰區(縣)簽訂合作協議36份。并成立縣級雙城經濟圈建設服務中心,全力推動產業協作、公共服務、交通物流等區域合作事項落地見效。
同時,大竹縣統籌石子、四合等6個鄉鎮,編制“明月山綠色發展片區”空間規劃,協同編制《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發展規劃》《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協議》等,確保污染共治、產業共育、交通共聯。深化產業合作,建設川渝合作(達州·大竹)示范園,以OPPO布局重慶為切入點,引進天寶錦湖、越洋電子、維奇光電等電子信息、智能終端企業100戶以上,做好“配套文章”。
突出聯抓共管
變“單兵作戰”為“多元參與”
今年以來,大竹縣整合邊界民兵、村干部、熱心群眾等力量,建立森林火災、地質滑坡、洪澇災害等應急救援隊18支,打造“15分鐘應急救援圈”。并成立“調解室”15個,推動省際山林、田地界限等涉邊矛盾糾紛同比下降35%。
此外,大竹縣建立跨區域突發環境事件、森林資源保護等生態保護協作機制12項,聯合開展污染防治、執法檢查、護岸植綠,關閉禁養區養殖場(戶)124個,推動牛角灘斷面水質從劣Ⅴ類變為Ⅱ類水質及以上,筑牢明月山綠色生態廊道。共筑“平安帶”,制定違法犯罪打擊、突發事件預防等川渝警務合作協議25項,共同打擊跨省際電信詐騙、非法盜采、交通肇事逃逸等犯罪7起,刑事治安案件數同比下降28%。
突出發展共享
變“省界邊緣”為“區域前沿”
依托大竹高明鎮、墊江沙坪鎮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優勢,大竹縣發展油菜、玉米、蔬菜等制種產業,建設特色制種小鎮集群。挖掘古寨文化、大天池農耕文化等地域文化資源,打造文旅農產業帶。發展明月山白茶產業帶、糧油(糯稻)產業園,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白茶2400畝、糯稻3800畝,培育精品民宿20余家,增加管護、采摘、加工等季節性崗位400余個,帶動人均增收2.3萬元/年。
與此同時,大竹縣加快建設西渝高鐵(西安—重慶)、大墊高速(大竹—墊江)、城宣渝高速,謀劃推動大竹—梁平快速通道,新建產業路19公里,促進邊界暢聯互通。實現服務提質,開通“川渝一站式辦結”線下業務,實現川渝兩地戶籍遷移、醫保、車駕管等226項業務“川渝通辦”。解決幫扶資金600余萬元,辦理道路硬化、生活飲水、產業發展等民生實事120件(次),促進邊界地區均衡發展。
□文/圖 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曹芮銘 通訊員 楊雨琳
來源: